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曾景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浅谈白描的美学特性

2014-09-10 14:58:46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曾景祥
A-A+

  近年来,一些关于中国画的文章和著作在谈到白描时,大多只强调它的造型功能,而忽视甚至无视白描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美学特性与价值,故此,笔者写下一些浅见,望与通道商榷。

  白描即线描,古代称之为“白画”或“粉本”,即绘画的底稿,元代夏文彦在《绘图宝鉴》中说:“古人画稿谓之粉本”。对于“粉本”的解释有两种:一说在画稿的墨线上用针扎孔,然后覆于纸或绢上,用粉扑打,在按照漏粉痕绘制正稿。这用针扎孔之底稿称之为粉本;另一说法是先用墨线勾描底稿,在用粉笔依墨线勾描,将纸或绢覆于粉线上,最后按印上的粉痕绘制正稿,这运用粉线加描之底稿成为粉本。据此可知,白描开始是指绘画起稿的一种技法,也是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,因此白描高手的出现便是很自然的事了,唐代吴道子就是一位白描高手。北宋李公麟大大发展和丰富了白描技法,他不仅完备了白描的造型能力,并使之兼具表情与审美的功能,至此,白描有了质的飞跃,它不再只是作为正式创作前的存在,而一跃成为一个画科。

  基于以上认识,历代的中国画画家们特别重视用线,讲究用线。可想而知,不借助任何颜色的辅助,全凭线条来担负起塑造形体、表现神韵、传递感情的重任,该是多么不容易!然而,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史告诉我们,中国画中的线的表现力士无穷的。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线,通过疏密、虚实处理,便能表现对象的形态和空间关系;能通过曲直、刚柔、粗细表现质感;能通过顿挫、转折表现形体结构与透视变化;能通过行笔快慢、抑扬表达情绪;线,明确、肯定、直率、坦诚!宗之,将各种不同的线有机地、相对地、整体地、有的放矢地组合在一起,便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形式美,产生迷人的魅力。据此,中国历代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在评价作品优劣时,不仅要看线条塑造形体的准确程度,更要看画家处理线条的独到之处、笔法、用笔的功底和线条所体现的审美价值。对于用线,先辈们曾做过许多精辟的论述,例如:“力透纸背”(沉着有力不漂浮),“春蚕吐丝”(柔而不断),“如锥画沙”(浑厚持重),“如屋漏痕”(用笔凝重,留得住),“如金错刀”(有金石刀斧味),“无垂不缩,无往不受”(用笔方法,笔画要有“势”、有余力),“意在笔先,意到笔不到”(构思与效果)……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白描十分讲究用线。

  今天,白描时常被划列素描的范畴中。从宽泛的意义上,这也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“白”与“素”都有素雅、单纯、质朴之意,白描就是依靠不同的线条来塑造形体结构,表现对象的质感、量感、空间感。形成画面的韵律、节奏,产生形式美感,有时可以在线的基础上用淡墨略加渲染,就可达到造型工整、简练、清晰、明快、单纯洁净、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。

  白描多在纸、绢上勾线,以线造型,清清楚楚,说以不二、不允许涂涂改改、磨磨蹭蹭,要求准确肯定,勾线时,哪怕是越过结构的一丝部位,形体都要受到严重的破坏。清代沈宗骞在他的《芥舟学画编》中讲:“以盈尺之面而缩于方寸之中,其眉目鼻口方位,若失之毫厘,何啻千里?”故白描造型必须严谨,容不得半点马虎与草率。

  “气韵生动”是南朝谢赫六法论之首,它是针对整个中国画而言的,指的是绘画作品应具备和谐的节奏与韵律、悦目的形象与构图,以及由此形成的能过拨动观众心弦的一种力量。唐代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讲:“今之画,纵得形似,而气韵不生”,“以气韵求其画,则形式在期间也。”这就是说一幅画仅描绘出形象,未必就“气韵生动”,而一幅“气韵生动”的画,必须具备立意的新颖与深刻、构图的巧妙与妥帖、形象的优美与准确、用线的流畅与稳健等条件,否则白描便变成没有“生气”、没有“气韵”的铁丝框了,所以“气韵生动”也是对白描的要求,也是评判白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。

 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局限性,而这局限性又恰好构成了它最突出的艺术特点。比如芭蕾舞,没有唱腔,没有道白,一般观众看不懂,演员要踮起脚跟跳,表演难度大。这些都是它的局限性,而这些局限性又恰好是它最突出的而艺术特点,否则,就变成了话剧或歌舞剧。白描也不例外,它的局限性在于以线条塑造形体,不可避免地带有平面性,不借助任何色彩的辅助,色彩感不强,也不可能像油画一样将对象描绘得那么立体,那么真实可信。这就迫使画家们扬长避短,在画面的平面处理和形式感上进行深入研究,因而注重形式感就成了白描的基本要求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。例如,在画面布局和线条组织上,历来讲求开合与疏密对比,素有“疏可跑马,密不通风”的说法;在用线上,古代画家们归纳、总结出了白描人物画的十八中描法,如“钉头鼠尾描”、“兰叶描“、铁线描”等等。这些描法,除了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与质感外,一个很重要的方面,就是强调线条本身的形式美感。

  翻开中国绘画发展史,远至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人面鱼纹形,就清楚地显示了中国绘画一线造型的渊源。线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,在思想文化根源上,是与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阴阳五行”等哲学思想有很大关系的。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“情景交融”、“物我同一”的境地,从来都反对原原本本的模拟对象,于是,画家们就牢牢抓住线条这个奇妙无比的造型手段。我们知道,线在客观物象的外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,绘画之用线是画家观察、分析、理解形体后归纳、抽象出来的东西,是一种虚拟的视觉语言,所以,线条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。西方也有以线条来塑造形体的画家,如15世纪上半叶至16世纪德国的丢勒、意大利达·芬奇、19世纪法国的安格尔等,都是一线造型的高手。但是,他们的线条离开了造型就没多少意义,既不具有表情功能,也不具有审美价值。他们强调的是线条的准确造型功能,而很少考虑线条的表情和审美作用。正因如此,造型时,线条在超越客观物象的约束进行概括提炼,融进作者主观意愿这一点上,比西方写实绘画具有更大的自由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。因为西方写实性绘画,是尽可能再现对象的视觉真实,这种特性使之在表达作者主观情思方面受到许多制约。

  原载《美术观察》2004年12期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曾景祥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